钱塘江热线欢迎您~!
设为首页

探访巾帼共富工坊,学 “帼” 志、悟初心,青春赋能共富新实践
——浙江财经大学数科学院实践服务团暑期探访巾帼共富工坊之旅
巾帼共富工坊是激活乡村活力的重要引擎,它搭建了女性成长的舞台,拓宽了共同富裕的路径,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而近年来,随着工坊建设不断推进,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赋能效应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等问题逐渐凸显,亟待青年力量调研与助力。为响应浙江省“八八战略”的号召,助力巾帼共富事业发展,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“‘帼’梦同行,‘富’创未来”实践服务团在暑假期间前往杭州市淳安县多家巾帼共富工坊,通过近距离观察与交流,聆听了妇女劳动者们的心声。
昌龙廿载:校舍薪传,指尖织就共富路
昌龙巾帼共富工坊位于浙江省淳安县龙源庄村,常住人口以留守妇女、老人为主,青壮年外流严重。面对“空心化”困境,方夏英女士在2003年改造废弃小学校址,改装成“幼儿园+厂房”形式的工坊,并组织村中会裁缝手艺的退休妇女,积极开展培训,创办了昌龙巾帼共富工坊。
实践服务团采访方夏英女士
7月18日,实践服务团到达杭州淳安的昌龙巾帼共富工坊里,负责人方夏英女士向团队讲述了这段跨越21年的创业历程。“刚开始就是在村民家里腾出房间做培训,”方阿姨回忆道,“没想到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。”该工坊采用弹性工作制和计件工资,妇女们可根据家务安排灵活上工,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的愿景。
昌龙巾帼共富工坊
谈及创业艰辛,方阿姨特别提到2007年因庙会失火导致设备全毁的打击,在外地老板的2万元借款支持下才重建工坊。如今,在“巾帼贷”等政策扶持下,工坊已形成稳定运营模式。
二、袜业梭声:晨昏经纬,银针绣出保障图
7月21日,实践服务团抵达杭州淳安一袜业巾帼共富工坊。晨光初绽,缝纫机声早已响彻厂房,65岁的张阿姨手指翻飞,棉袜在针尖下流水般滑过。实践服务团有幸在闲暇之余采访到阿姨,“有空就能来,做完按件计钱”。张阿姨提到这种为妇女开设的工坊,用独特弹性制度使得中老年留守妇女也能靠自己挣钱,月底雷打不动的工资发放和规范的劳动合同,让她们在社保之外又多筑起一道保障。被问及改进建议,她朴实地笑:“能离家再近点多好,工资嘛当然越高越好!”
妇女工人们在厂房内劳作
接着实践服务团又采访到工坊负责人林姐。随着订单量的稳定、政府的支持,工坊建设如火如荼,但前景也令她担忧:“现在全指望阿姨们撑着。”她指着招工栏上泛黄的告示道,“年轻人外出闯荡,谁
愿接班做袜子?”
服务团成员与妇女工人们合影
三、团扇竹骨:绢魂宋韵,匠心守得艺脉新
7月22日,在淳安县妇联的引领下,实践服务团走进淳安团扇巾帼共富工坊。江老师手持未完成的素面团扇,向团队讲述了一场跨越二十年的文化坚守:“2003年发现村里最后一位老匠人病逝时,我就知道——若无人接力,这门手艺就真的没了。”
江老师向服务团成员展示团扇制作工序
县妇联干部说得要更直白:“政府的初衷和百姓的感受是两码事,成效得看最终有没有落到她们手里。别只坐在办公室打分,得下去听听她们的笑声和叹气,看看到底为她们做了什么。”于是,他们把力气花在“让市场订单真正落地”“让政策雨露精准滴灌”“让龙头企业多带几个村”“让补贴和工钱一分不少进百姓兜”——口号谁都会喊,
关键是谁把最后一厘米走完。
服务团成员采访淳安县妇联干部
四、总结
“在时代浪潮的奔涌中开拓,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绽放”这不仅是女性力量的生动写照,更是共富路上的动人风景。通过此次实践活动,实践服务团看到了她们将个人成长融入工坊发展的热忱,看到了她们在工坊里实现从“顾家妇女”到“致富能手”的转变,她们不畏艰难、积极进取的奋斗姿态,令人心生敬佩。实践服务团将积极传播这些妇女工作者的故事,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的付出与成就,吸引更多力量关注和支持巾帼共富工坊,为工坊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。